新聞資訊
29
2022
-
08
創建企業信用體系
Author:
“商無誠不興,業缺信難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伴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日益顯著。對此我們應透過對日本企業征信體系發展特點的分析,探求我國確立企業征信體系的思路。
一、日本企業征信體系發展的特點
(一) 由不被認知到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日本最早的企業征信公司為商業興信所,成立于 1892 年。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日本征信市場目前已發展到相當規模,征信在維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轉上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征信公司調查報告成為企業開拓新客戶、提 供信用額度的重要衡量指標,是政府有關部門對參加政府采購企業的資格審查重要項目,同時也是銀行對外貸款的重要判定條件。
(二) 被征信企業由態度消極到理解配合。企業對于早期的信用調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絕態度,其中不乏將調查員拒之門外、侮辱漫罵等行為,表現出社會整體的不信任感。
今天,企業已普遍認同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將其作為參與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態度轉為謹慎警惕、理解和配合。
(三) 由分散經營到集中壟斷。在征信業出現之初,大量企業和個人涌入,魚龍混雜,價格競爭激烈。伴隨市場的成熟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寡頭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帝國數據銀行 (以下簡稱帝國) 和東京商工兩家占據了市場份額的 60%-70%,并將這一態勢保持至今,呈現出集中壟斷的長期性、穩定性。分析其中原因,則主要源于其智力勞動密集型、資料經驗積累型的行業特征,即需要 大量的調查員、分析員,全國網絡,大量企業的長期資料等,對此一般公司難以逾越。
(四) 由手工操作到數據集成??萍嫉陌l展對征信業的促進是巨大的。計算機使征信公司于 20 世紀 60 年代末擺脫手工操作進行數據積累、計算,此后著手建立數據庫,又引進數理分析概念,對企業大量的財務報表等進行集成分析,總結出預測企業償還能力、破產風 險的評估模型,實現了定量分析,極大地提高了預測精度,更提高了行業整體的信譽度。
(五) 服務內容由單一到多樣。相較發展初期的以提供企業簡單資信情況為主,日本征信目前已經發展到產品系列化、定期化、深入化、高附加值化,轉型為綜合情報產業。
(六) 由政府資助到自由經營。帝國創業百年史表明:對于行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在初期給予了一定扶持,特別是在資金和協助銀行進行資信調查方面。目前日本征信業已經 步入正軌,政府參與的痕跡幾乎難以尋覓。而兩者間定位更接近主顧關系,政府對外免費公開信息,同時有償使用業界的服務,如破產分析、行業預測等;政府不干 預業界的經營,同時在立法方面也沒有特別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對此,日本的業界人士表示,自由經營有利于保持信用調查的公平、獨立,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 公正,從而促進行業的長久健康發展。
(七) 政府對信息的披露逐漸走向開放。政府對其掌握信息的開放程度是決定征信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日本政府從擴大社會知情權的角度出發,對其掌握的信息逐步采取開放的做法。特別是在 2001 年《政府信息公開法》實施后,大量信息免費向社會公開。
(八) 外國資本由單獨開拓到當地資本合作。面對日本龐大的征信需求,以世界巨頭鄧白氏為代表的外國公司曾計劃單獨進入日本市場。但鑒于帝國和東京商工兩強已具備 相當實力,同時日本社會又講求人際關系,這些因素,迫使鄧自氏放棄最初計劃,最終被迫以委托東京商工代為調查的方式間接開展對日業務。
(九) 行業發展隨景氣波動而起伏。分析日本征信業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隨景氣起伏而成長或停滯。特別是在景氣下滑時,其需求反而逆向上揚,充分證明了其對經濟活動的潤滑功能,即在經濟活動新陳代謝活躍時,對其需求則大;平穩時,則需求較少。
從總體上看,目前日本企業征信業已經步入成熟發展的軌道,其與經濟整體的融合度相當密切,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難以替代的角色。但是,受制于國 情等因素,其也存在薄弱環節:一是跨國經營的欲望不強;二是政府信息披露網絡化程度不高;三是銀行不能對外提供企業信用照會,這與西方金融機構截然迥異, 削弱了銀行在征信調查中的作用。
二、日本企業征信體系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期,企業征信體系尚處在萌芽狀態:進入門檻低,從業企業較多,缺少具有全國調查網絡、實力雄厚的大公司;企業通過 信用調查方式規避風險的意識不強;企業對接受信用調查持排斥態度的較多;政府統計、強制申報制度不完善,對外信息公開化程度不高,信息公開手段落后等。這 些狀況與日本企業征信體系建立初期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分析日本,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一) 企業征信體系建設是一個漫長過程,不能操之過急,需通盤考慮。其行業定位應為特殊服務業,是一種文化,一種經濟活動文化。經濟活動各方對其的認可、理解是其發展的基石,因此守信意識、征信意識、被征信意識的培育將是十分重要的。
(二) 要堅持市場化為主的思路。日本以民間為主;而中國的經驗也表明,以國家為主體將會因利益分配不清而導致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以及帶來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 性的問題。此外,從社會經濟層面考慮,征信業不完全類同于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經濟支撐服務業。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機構更具有維持公正的本質動力。同 時相對于民間,政府的職責和作用更在于: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提高社會誠信意識,培育征信人才,制定政策促進征信行業發展等方面打好基礎、創造軟環境。 在推動企業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絕不能從事具體的商業化征信活動。
(三) 可以對征信業采取適度扶持政策。企業征信體系的建立在微觀上反映為企業規避信用風險,提高授信決策,在宏觀上則反映為提高國富,減少損失,謀求國民經濟的 總體穩定平衡。因此,國家對行業整體的發展,不宜一線而畫,置身其外,可以借鑒日本做法,從加快建設企業征信體系的角度,在資金、政策上等采取適當的扶持 戰略。
(四) 要走適當集中的道路。征信業的智力資源密集型、經驗積累型的產業特征十分明顯。一個具有權威、得到國內認可的征信企業必須有強大的專業人員、專業經驗、數 據、網點等支撐。目前我國企業依舊處于地域經營、分散經營,尚未走上全國經營、規模經營的道路,國家對此可以適當引導,促使市場盡快孕育出中國的鄧白氏。
(五) 對中外資的搭配應有合理的考慮。日本的經驗表明,征信背后蘊含著濃厚的人文因素。同為東方內斂民族、重視人情交往的儒教國家、中國可能會有類似傾向:對 “外來者”難以打開心扉,而對“同胞”則可略坦胸襟。同時,過分倚重外資將使決定企業信用命運的大權盡掌外國之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作為民族企業 綜合體的國家,其信用評估權也將落入外國囊中。因此,可以考慮在未來形成以我為主、外資為輔的市場格局。
三、有關建議
目前,黨中央和國務院已做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 政府層面,以推動為主??紤]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法》,以法律手段保證政府部門掌握的信息能夠及時、全面、無差別地公開;考慮完善國家有關機構的統計、申報 內容;促進工商、稅務、海關、法院等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改善披露方法,盡量采取網上公布、查詢;推動有條件的協會、商會等行業組織參與征信體系的建設。
(二) 征信公司層面,以培育為主。鼓勵企業提高信用調查水平,改善產品結構,通過定期出版破產信息等刊物,提高社會整體對征信的認知度;重視引進外國征信公司, 鼓勵中外合作,加強雙方的資金、技術、人員合作??紤]設立專項基金,在對全行業進行摸底調查的基礎上,甄選出一批有實力、信譽度高的重點公司,對其設備購 置、人員培訓、數據庫建立予以資金扶持,指導其做強、做大,強強聯合,盡快形成一批市場可以信賴的信用調查企業。通過上述努力,力爭在將來培養出以幾家大 型重點公司領軍,若干專業公司和一些區域公司配合;內資為主,外資為輔的征信企業體系。
(三) 市場層面,以普及為主。大力普及信用知識,開展全社會范圍內的誠信宣傳教育,弘揚誠實守信的社會道德風尚,宣揚信用調查的必要性;對大型企業進行信用管理知識培訓,鼓勵企業建立專門的資信審查部門和信用管理制度。
(四) 被調查方層面,以宣傳為主。宣傳征信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宣傳征信在方便優良企業獲得優惠貸款、拓展業務等方面的作用。
相關資訊